http://www.57edu.cn

没想到,世上“最牛”的博士论文是这样的

  在这个愉快的周末,小募必须给你们介绍五个「最高境界」的博士论文~~
 
  NO.5 让论文像小说一样连载
 
  就是在还没答辩之前已经发表在最好的期刊上,而且鉴于论文很长,该期刊必须像小说一样连载。
 
  案例:国际知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博士就是让论文变成了连载小说。当年他的博士论文《佃农理论》,《法和经济学杂志》上连载四期。
 
  NO.4反客为主
 
  答辩就是答辩人一直在挑战答辩委员会成员,直到问得这些教授们紧张到恍惚以为自己才是答辩人。
 
  案例: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他的博士论文答辩结束后,答辩委员会成员之一的熊彼特(上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转过头去问另一位成员里昂剔夫(诺奖得主):“瓦西里,我们通过了么?”
 
  NO.3 看得懂算我输
 
  就是让编辑满世界都找不到一个能看懂这篇论文的匿名审稿人,最后只能发表,根本不需要修改的。
 
  案例: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的克里斯托弗·西姆斯(Christopher Sims),1971年在《数理统计年鉴》上发表论文《无穷维参数空间中的分布滞后估计》。写完这篇论文后,他没投经济学杂志,因为他显然知道没人看的懂。
 
  于是投给了最牛的数理统计杂志,结果编辑死活找不到审稿人,最后好不容易凑合拉来一个,审稿报告是这么写的:“我真的不明白这篇论文在说什么,但我检验了其中几个定理,好像是对的。所以我猜应该发表。”
 
  NO.2 短小精悍
 
  没必要长篇大论,千把字足以。
 
  实例:众所周知,德布罗意是法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但他的本科是历史学专业。后来是因为实在闲着无聊,就去读了5年博士,最后交的博士论文是一页纸,还涉嫌“抄袭”。
 
  答辩委员会气得都不想让他答辩。他的导师、著名物理学家朗之万感到很没面子,自己学生毕业不了真耻辱,于是他鼓动了爱因斯坦一起帮着求情:让这小子过了吧,他老爸是法国内政部长,咱惹不起。
 
  后来,薛定谔看到了那篇“垃圾”论文,苦思冥想了一个月后,灵机一动,立马写了一道“薛定谔方程”,从此,薛定谔的猫成为了科学界最有趣的一只猫。
 
  德布罗意因这篇论文所阐述的观点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薛定谔凭借德布罗意的这篇论文对量子力学作出了杰出贡献,从一名普通而不得志的讲师一跃成为了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可以说,一篇1页纸的博士论文成就2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可谓前无古人,估计也是后无来者。
 
  由此看来,最牛的论文不必象张五常那样连载,一页A4的纸足矣。还好德布罗意不是在中国,要是在中国读博士就惨了,毕竟论文字数太少,答辩的资格都没有。
 
  NO.1 让答辩老师都猜不透自己
 
  上面的四个例子虽然都很值得敬佩,但最牛博士论文与博士论文答辩及博士论文发表那就应该是维特根斯坦。
 
  案例: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其研究领域主要在数学哲学、精神哲学和语言哲学等方面,曾经师从英国著名作家、哲学家罗素。
 
  在他还没有取得任何学位前,已经是世界著名的剑桥大学学术界公认的学术思想界的领袖人物。
 
  维特根斯坦的学士论文和他的老师,剑桥教授摩尔先生一起散步时,随手记录下来的喃喃自语。
 
  因为行文不够规范,在向剑桥申请学士学位时,还被学校的学位委员会拒绝。好在。摩尔先生利用自己的学术权威地位再三为学生的这个学士学位去跑腿,终于成功。
 
  维特根斯坦的博士论文是在一次大战时,在战营里写成的,仅数万字,叫《逻辑哲学导论》。
 
  出版时找不到合适的出版社,因为当时没有人能够读懂他这部天书,因此出版商找到他老师罗素,罗素自告奋勇,成为这部书出版的策划人,并且自以为是地为这部书写了洋洋洒洒的序言。
 
  书终于出版了,但却遭到维特根斯坦的一顿痛骂,他认为罗素根本就没有读懂他的论文,在那里瞎写一气。罗素听了没有脾气,也不后悔自己的行为,毕竟天才人物就有这样的个性。
 
  维特根斯坦的剑桥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是由三个国际学术大师组成的:罗素、摩尔、魏斯曼。三个人在答辩前一直漫无边际地讨论着维特根斯坦博士论文里的问题。
 
  时间很长了,还没有哪个敢开口问博士生维特根斯坦一个学术问题。这时罗素开口了,他转向摩尔说:“继续,你必须问他几个问题,你是教授。”
 
  摩尔表示还没有弄懂维特根斯坦的问题,这时维特根斯坦含笑走到摩尔与罗素面前,拍拍他们的肩膀,笑着说:不要担心,你们永远都弄不懂这些问题的。博士论文答辩就以这样方式通过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